查看原文
其他

征文| 图画书教学艺术初探

耿会贤 绘本教学 2021-05-26

          

图画书教学艺术初探

图画书是美术和文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通过图画和文字的相互补充、互动,共同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艺术。


加拿大儿童文学研究者利利安·H·史密斯在《儿童文学论》描述道:不久之前,一个男孩子和弟弟坐在一起看威廉·尼克松的《聪明的彼尔》,哥哥对弟弟说:“托米,你不认识字也没关系,只要挨页翻,看画儿就能明白故事。”“看画儿就能明白故事”——这就是图画书最最本质的东西。图画是图画书中故事的重要表达语言,图画书主要通过图画来表达故事。


图画书中不仅有图画,而且还有文字。在图画书中,不仅文字在讲故事,图画同样也在讲故事。我国学者郑绪梁在《图画书的品格特征》里指出:“图画书应该是文(文字)和图(图画)都在说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用不同的方式来共同表现同一个主题(故事)……”。


对于教师而言,学习图画书的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即如何上好图画书课程,以下是笔者给出的几点建议:


一、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图画书


6至12岁的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水平、 知识储备有很大区别,给6、7岁的儿童选较难理解的图画书,比如《尼古拉的三个问题》(琼·穆特),他可能似懂非懂;给11、12的儿童选过于简单的作品,比如《米菲在海边》(迪克·布鲁纳),他可能觉得没意思。所以,选择适合的作品很重要。关于分级阅读,国外的研究非常精细,我国近几年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如接力出版社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儿童分级阅读指导》,可供教师教学参考。


二、正确理解图画书的主题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每本图画书都有自己基本的故事框架,主题取向,教师要给儿童设计图画书课程,必须要正确理解图画书的主题。


以《野兽出没的地方》(莫里斯·桑达克)为例,书中讲述了小主人公麦克斯的奇妙经历:麦克斯可能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他在家里穿上狼外套撒野,往墙上钉钉子,追赶家中的小狗,妈妈生气了,把他关进小房间,还不许他吃晚饭。麦克斯在小房间中开始了幻想之旅一一他的房间长出了大树,藤蔓爬满了天花板,慢慢的,房间的界限都没了,变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他驾驶着麦克斯号小船来到了野兽出没的地方,一开始野兽要吃他,他说“定!”,野兽们都领略了他的威力,臣服于他,请他做大王,麦克斯带着野兽们开始“闹腾”,他骑在野兽的脖子上在森林里游行,双手抓紧树枝吊在树上,“闹腾”结束了,野兽们累了,但是麦克斯却睡不着,他开始想家了,旷野里还传来了饭菜的香味,于是,麦克斯驾着小船回去了,又来到了他出发前的小屋,麦克斯脸上的表情明显的平静了,桌子上,妈妈给他准备的饭还热着呢!


这本书被公认是“美国第一本承认孩子有强烈情感的图画书”,不开心又被妈妈惩罚的麦克斯通过幻想之旅平复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对孩子排解不良情绪有积极意义。书中的图画也受到小朋友的欢迎,以至于有小朋友专门给桑达克写信问“野兽出没的地方”票价多少钱,要是不贵的话他和妹妹都想去。


然而,有的教师没有深入的理解文本,认为麦克斯是个坏孩子,在家里撒野,还惹妈妈生气,对妈妈说“我想吃了你!”,教育孩子不能向麦克斯学习,要做个乖孩子。这样的引导,牵强附会,距离作者的本意相去甚远,误导了儿童。


三、注重引导儿童读图


文学作品大都是由文字承担叙述故事、表达情感的任务,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图画书主要依靠连贯的图画讲述故事,其思想内涵和故事情节主要由图画来呈现和完成,图画成为图画书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成为图画书的基本叙述“语言”。图画书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来讲述故事,表情达意,因此对图画的赏析就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要读懂图画中的故事。通过感受图画的色彩、线条、视角来理解故事情节及其传达的情感色彩。比如,《菲菲生气了》(莫莉·卞)用了大面积的红色,像燃烧的火焰,让我们感受到菲菲内心深处升腾起来的像火山爆发一样的怒火。


其次,要特别引导儿童欣赏文字没有叙述、仅靠画面所传达的那些信息,尤其是画面的细节。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中的经典画面:文字写到:“我爸爸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除了文字,画面中大野狼心不甘,情不愿的眼神、紧紧夹着的尾巴和屋外大树后面藏着的小红帽和三只小猪,都在衬托着爸爸的勇敢,这些才是阅读图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


最后,还要引导儿童观察、体会故事中的的人物形象。“霸王龙(《我是霸王龙》)真的像爸爸妈妈说的那样凶狠残暴吗?是什么让他发生了变化?”,对人物形象的探讨就是对图画书主旨的探讨,可以帮助儿童从更深层次理解人物,理解作品,从而把阅读推向深处。


四、注重引导感悟、体会

日本图画书研究者松居直说:“打开图画书的封面……孩子们就渐渐进人了故事的世界,踏上了故事世界的旅途……可就是在这段珍贵的时间里,大人们却无情地用各种问题践踏着孩子们的幻想世界,请问,能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念图画书给孩子们听呢?”①由此可见,阅读图画书的理想状态就是一个体会的过程从图画书中获得快乐是儿童阅读图画书的最直接的动机,寻求感情的体验和心理的慰藉是儿童图画书阅读潜在的动因,这是每一位阅读指导者要把握的基本教学理念。


    《彼得的椅子》(艾兹拉·杰克·季兹)讲述了小主人公彼得的成长故事:六岁的彼得和爸爸妈妈怄气,原因就是妹妹出生了,爸爸把他的摇篮、婴儿床、高脚椅改漆成了粉色,彼得想要离家出走,虽然他没有走多远,但是对于孩子来讲,这已经是一种强烈的反抗了。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长中的问题,彼得的内心因为妹妹的出世感到不安。儿童是有尊严的,他在尽力维护父母给予自己的爱,儿童在阅读中感受着彼得的焦虑,体会着成长的烦恼,这些内心感受儿童不一定能表述出来,但他们能够体会到彼得的心理转折,是他坐上小椅子的一刹那——他已经坐不进去了,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这是一个孩子对自己成长最初的一种自觉,也是长大中的孩子必定经历的阶段,结尾的画面中彼得和爸爸一起在给小椅子涂色,暗示了小彼得内心的释然,这同样也为小读者的情感找到了出口。


“一本好书未必能找到最完美的解释,也未必能回答孩子的疑问,但它能提供一个‘体会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打开情感的出口和入口。”②图画书教学的方式很多,无论哪种方式,都要在教学指导中给予儿童充分的体会过程。


五、教学提问少而精


我们不提倡以问题轰炸的方式阅读图画书,但是讲读过程中的提问也是避免不了的,设计问题时要少而精,应该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设计引导孩子观察画面,尤其是画面细节的问题。以《古利和古拉》(中川李枝子/文,大村百合子/图 )为例,给儿童讲述封面的时候,就可以提问,“仔细观察书名及两只小老鼠,猜一猜谁是古利?谁是古拉?”,儿童通过观察意识到穿蓝衣服的是古利,因为他的衣服和字的颜色都是蓝色的,穿红衣服的是古拉,他的衣服颜色和字的颜色都是红色的。这种情况,假如教师不提问,直接揭晓答案,儿童就失去了发现的惊喜,假如教师对此视而不见,儿童的阅读快乐也会大打折扣。



二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儿童放飞想象。比如读了《好饿的小蛇》(宫西达也),可以提问,“好饿的小蛇还会吃什么?吃了之后变成什么样子?”读了《小真的长头发》(高楼方子),可以提问“想一想,小真的长头发还会有什么神奇的用处?”“你愿意长小真那么长的头发吗?为什么?”


六、设计恰当的延伸活动


恰当的拓展和延伸可以增进对图画书的理解,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采取何种拓展方式需要根据图画书本身的特质来设计,比如《我的连衣裙》(西卷茅子)、《我爸爸》(安东尼·布朗)、《疯狂星期二》(大卫·威斯纳)这类充满了想象力的作品,可以设计发展想象力的教学拓展环节。以《我的连衣裙》为例,可以提问:小白兔还会走到哪里?裙子会变成什么花样?表述之后还可以和美术创作结合起来,引导把故事内容画出来。比如像《我是霸王龙》(宫西达也)、《母鸡萝丝去散步》(佩特·哈群斯)这样情节性较强的作品可以让尝试表演,在表演中揣摩人物的性格、说话的语气语调,进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像《小蓝和小黄》(李欧·李奥尼)这类包含科学知识的图画书,可以让动手操作,把黄颜料和蓝颜料混合在一起,观察他们变成绿色的过程,既增加科学趣味性,又能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提高图画书教学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的延伸,都应该在充分体会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喧宾夺主。当然,也只有深入理解了作品,才能保证延伸活动的质量,否则就是流于形式了。


参考文献

①(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郭雯霞,徐小洁,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②郝广才.图画书如何好[M].台北:台湾格林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


作者简介

 耿会贤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更多精彩阅读:

1故事讲读|每个人身上,都住着一位“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老奶奶”!

2如何将绘本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李清丽老师与您分享! 下薇薇姐姐讲 

3故事|《贪玩老爸》17:在榻榻米上吃日本料理


 • end • 

主编 | 姚颖老师

本文编辑 | 张睿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部分图片和音频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绘本教学公众号!


以绘本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